深蓝海域KMPRO

证券行业研究报告--行业发展现状

2017-02-19 09:32

证券行业研究报告--行业发展现状



(一)现行体制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实行政府监管为主、行业自律为补充的监管体制。监管体系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为“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组成。中国证监会对全国证券、期货进行集中统一监管,派出机构按照证监会确定的职能实施一线监管。中国证监会自1998年成为证监会国际组织执委会成员后,目前已与13个国家和地区的证券监管当局签署了证券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为企业的跨境上市和国际监管合作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此外,中国证券业协会作为政府监管的重要补充,根据行业规定,实施自我监管,以确保市场公平,确保成员遵纪守法。[1]

(二)股票市场

长期以来由于受各种经济条件的制约,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资本市场,在中国出现较晚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缓慢。中国最早的资本市场形态是以1981年国家发行48.66亿元国库券为标志启动的,但品种单一(除了国债之外仅有少量企业债券),缺乏交易,所以严格来讲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资本市场。这种状况持续到1990年沪深两个交易所分别成立,股票市场应运而生,作为完整意义上的资本市场才开始得到迅速发展。

1.有关统计

中国资本市场起步不久,但发展很快,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均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并在不断完善。

股票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必将随着国民经济的运行作出相应的反应和调整。国内股票市场在经历了1996年和1997年长达两年之久的牛市和理性投资以后,1998年的股票市场较为平淡,总体形成了较为平稳的市场格局。1999年,随着证券行业法规和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实施,股票市场的发展进一步趋于规范。据最新统计数据,1999年,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发行A股98只,配股117只,共筹资877亿元;发行的B股、H股共吸引外资6.1亿美元;发行A股可转换债券15亿元。[2]

1999年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9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年末境内上市公司数量达到976家,市价总值达到26471亿元,比上年增长36%;[2]上市公司总股本2908.85亿元,出现了象长虹、海尔、中兴通讯、深科技等一大批绩优公司,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据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00年3月,全国证券市场开户数已达到4754万户,涉及人数2亿人以上。此外,全国已有180多家产权交易中心,上千种权证可以挂牌交易。[1]

2.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1999年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始自1997年,近两年仍在持续进展,1999年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有新的突破,主要体现为:

(1)资产重组公司数量众多。1999年共有300多家公司参与重组,占全部上市公司的约30%。

(2)大部分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实现了由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的转型。1999年以来,“资产重组+高科技”成为最受青睐的重组模式,此举可谓一石双鸟,它既使公司达到了扭亏的目的,又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3)重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为单一的资产置换,还出现了等量换股、增发新股、资产回购、债务重组等多种形式。

(4)上海本地股成为资产重组板块的代表,受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上海本地股在前期个别重组的基础上,陆续展开全面的资产重组,涉及到100余家上市公司,使上海本地股在1999年数度崛起,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5)资产重组造就了股市最大的黑马。对于那些实施了实质性资产重组的公司,市场往往给予惊人的反响,大都借助资产重组实现了股价的大翻身。[3]

3.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

近年来,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股票市值逐年增长,使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1999年中国的证券化率(股票总市值与GDP之比)在32%左右,如果扣除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市值仅为8213.97亿元,证券化率只有9.9%左右。而美国这一比率为160%左右,英国达180%,韩国近150%,马来西亚近120%。相比之下,中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股市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4]

(三)债券市场

近几年,中国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政府为了支持扩大国内需求,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连续7次降息使得债券市场大债券价格高涨;恢复保险机构在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债券回购使得交易所债券市场债券品种数量减少,价格起伏变化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品种与流通量却因此大幅度增加。在财政政策方面,1998年在扩大赤字规模、计划外发行投资于六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1000亿元特别国债,以及发行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用于补充银行资本金等措施也给债券市场的供给带来了直接影响。债券市场供给的增加使得债券发行价格有所降低,收益率有所提高。[5]根据最新统计,1999 年债券市场共发行国债3715亿元,比上年增加404亿元。[6]

中国债券市场经过20年的建设,不管是债券的发行量和保有量,还是债券二级市场建设,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1-1986)

国债发行方式为行政摊派,发行工作相当困难。由于没有完善的流通市场,以及一些个人的投机行为,使得国债声誉受到极大损害。

第二阶段(1986-1992)

在中国债券市场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国债转让试点,二级市场从无到有;1990年,国债转让市场全面开放,二级市场已初具规模,1991-1992年,国债异地间的流通转让极其活跃。

第三阶段(1992-1997)

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因具有公开、公平、高效、安全的优势,逐步把债券投资机构吸引到场内交易。此阶段债券交易十分活跃,债券发行方式也开始灵活多样。

第四阶段(1997-1998)

1997年上半年,根据国务院的精神,商业银行退出交易所债券市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此阶段的债券交易不十分活跃。

第五阶段(1999-2000)

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充分认识到债券市场的重要性,大力改革,逐步健全各种制度法规,推出了一系列新措施,债券发行和交易逐渐好转。预计2000年将成为债券市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7]

(四)基金市场

在证券市场总体趋势的带动下,近几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也取得了显著发展。1998年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第一批试点证券投资基金顺利推出,监管部门建立了较为有效的监管体系,投资者对证券投资基金的认识趋于理性,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9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在上年基础上得到较为快速的发展,共新设基金12只,改组老基金3只,基金规模增加345亿元,占目前新基金总规模的79.31%,并开创了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多只基金的格局,使部分场外交易的老基金走上重组之路。此外,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和上市公司允许进入二级市场从事战略投资,保险基金允许直接购买或参与配售新基金,证券公司获准大量增资扩股和进入银行间拆借市场,并即将可以进行抵押融资,这一系列新的政策使中国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队伍进一步扩大。[5]

1999年基金市场可谓精彩纷呈,新基金品种总体上以低姿态面向广大投资者,一批老基金品种不时走出火爆行情。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10家基金管理公司,5家投资银行,证券投资基金数目达到23只,发行总规模507亿元,基金资产总额为730亿元。截至1999年末,20只基金的单位基金资产净值平均为1.176元,净值增长率为15.57%。其中设立时间超过半年的12只基金均以现金进行收益分配,平均每股基金分配现金0.2元,现金分红收益率为19.5%。[8]

(五)证券市场总体发展特点

近年的中国证券市场,无论是外部的政策环境还是内部的市场运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外部环境来讲,资本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空前提高,改善资金方面的政策力度空前加大,WTO给市场发展带来新的课题。从内部运行来讲,孕育了全新的网络概念,创造了中国股市的历史新高,这些变化对于中国股市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主要发展特征体现为:

1.体现证券市场的四大变革

在中国证券业13年的发展历程中,1999年是最具变革性与开创性的一年,中国证券业在这一年中集中掀起了四大变革:专业化变革、规模化变革、集约化变革和国际化变革,具体体现为:

专业化变革---法制推动取代市场选择,分类经营成为贯穿中国证券业发展的主线

1998年末《证券法》的颁布,拉开了1999年中国证券业分业经营、分类管理的帷幕。这种以法制推动取代市场选择所进行的专业化分工,加速终结了中国证券业资源配置失衡与竞争过度并存的局面,为中国证券业专业化经营方向发展构建了初步的法制基础,并将成为贯穿中国证券业未来发展的主线。

规模化变革---通过社会化融资,实现资本规模及竞争实力的乘数扩张

1999年5月以来,以湘财证券等10家证券公司进行增资扩股为开端,中国证券业首次运用社会化融资手段,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在纵深层次的紧密结合;其后在1999年8月推出的允许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进行资金拆借及国债回购等融资政策,都为中国证券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兼并重组--突破区域性限制,顺应中国证券业集约化经营发展趋势

1999年,在10家证券公司通过社会化融资促使资本规模实现增量扩张的同时,国泰君安、西南证券等部分证券公司则通过业内兼并重组迈向集约化经营。与以往兼并重组行为相比,本次证券公司的兼并重组浪潮尽管仍然具有明显的行政干预特征,但显然已经在突破区域性限制方面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并将进而改写中国证券业的竞争格局。

国际化变革--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中国证券市场渐次开放的趋势性选择

1999年11月12日,美国国会签署《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宣布废止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现金融混业经营;11月17日,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协议,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显著加快,在我国银行业、保险业直面境外金融同业冲击的同时,中国证券业的国际化发展也再次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中国证券市场渐次开放背景下的趋势性选择。

2.1999年中国证券业发展的总体制度建设

1999年中国证券业经历了四大变革,制度变迁成为推进中国证券业取得跳跃式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中国证券业的制度环境整体上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证券市场的总体制度环境。它规定着中国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作用以及市场发展方向;第二个层次是证券公司发展的制度环境。它规定着中国证券业在证券市场中的定位、功能以及行业发展空间;第三个层次是证券公司业务拓展的制度环境。它决定着中国证券业能否有效整合公司内部资源,在保障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整个证券市场以及国民经济的资源有效配置,推动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1999年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发生转变,发展方针从“稳定和防范风险压倒一切”向“稳定和效率并重”转变。从历史经验看,证券市场地位的每一次提高,都伴随着证券市场的一次跳跃性发展。1999年9月中共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企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宏观上调整布局和微观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两个核心问题,同时对证券市场在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方面的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2)证券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1999年证券发行制度改革主要集中在改革审核机制、取消发行额度制、引入市场定价、推动发行方式变革四个方面。

(3)优化投资者结构。在证券投资基金取得规模化发展的同时,1999年管理层进一步放宽政策限制,允许银行、保险以及三类企业的资金通过合法渠道入市。

(4)构建集中统一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这为加强对证券公司的统一规范管理创造了条件,对促进其更有效地服务于国企改革目标奠定了体制基础。

3.目前中国证券业竞争格局

制度环境的变迁推动着中国证券业在1999年取得跳跃式发展,证券公司的规模及结构等各项指标均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截止1999年底,排行前20名证券公司的平均资本规模达13.1亿元,比1998年7.786亿元的平均值增长了68.25%,成为中国证券业发展史中扩张幅度最大的一年。伴随着证券公司的规模扩张,证券业内部结构也同步分化,以分业管理与分类经营为主线,中国证券业呈现出综合类公司、经纪类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及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等主体构成的多元化组织格局。

(1)证券承销业务领域竞争格局

截止1999年10月,中国证券一级市场发行新股家数达90只,发行股本82.1亿股,筹集资金458.42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 -10%、6.22%和20.88%;配股家数达91只,发行股本29.77亿股,筹集资金183.3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8.9%、22.53%、17.94%。

在1999年1-10月一级市场证券承销业务竞争中,前10名证券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主承销综合家数占市场总额的79.70%(1998年为61.40%,1996-1998年三年平均为69.86%),筹集金额占总筹资额的71.35%(1998年为68.30%,1996-1998年平均为63.39%),承销费用占市场总额的80.08%;前20名证券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主承销综合家数占市场总额的98.06%(1998年为76.55%,1996-1998年平均为84.63%),筹资金额占总筹资额的83.31%(1998年为79.43%,1996-1998年平均为78.54%),承销费用占市场总额的97.35% 。

1999年一级市场竞争呈现以下特点:证券公司一级市场业务集中度继续保持逐年递增,垄断性不断提高;1999年1-10月,前20名证券公司业务集中度的增幅落后于前10名证券公司业务集中度的增幅,表明在一级市场竞争中,排行前10名的证券公司已占据相对垄断地位。

(2)证券经纪业务竞争格局

1999年1-10月深沪证券市场总交易额达46540.54亿元(1998年总交易额46300.77亿元),营业部部均交易额20.86亿元(1998年营业部部均交易额20.75亿元)。

在1999年二级市场证券公司交易额排名中,前10名证券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综合交易额占市场总额的33.42%(1998年为34.14%),营业部数量占总量的28.28%;前20名证券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综合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45.16%(1998年为44.64%),营业部数量占总量的37.92%。

与证券承销业务领域业务集中度情况相比,证券经纪业务的集中度明显低于证券承销业务领域,这说明目前中国证券公司二级市场竞争比一级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即市场的开放度越高,市场竞争格局越易分化,更易形成“百舸争流”的竞争局面。

(3)创新业务领域竞争格局

受市场成熟度以及政策环境制约,1999年证券公司在创新业务领域继续进行尝试性探索。继基金管理业务成为部分证券公司稳定业务来源之后,证券公司在财务顾问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以及风险投资业务领域的竞争也逐步展开,但市场竞争格局尚未确立。[3]

(六)存在的问题

1.在各类证券中,国债、基金、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等数量很少。国债发行的品种较少,大多为一至三年期债券,不利于政府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

2.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结构不合理。在证券市场流通的股票基本上为个人所直接持有,机构投资者持有的比重很小,容易引起股市较大波动。

3.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规模过小。许多要求上市的企业资产规模较小,不利于发展和经营,而且容易被较大的投机者所操纵,容易引起股市波动。

4.目前,全国上市公司的总股份中可流通的股份(包括A股、B股、H股)仅占34%,能够在证券市场流通的股份只占一小部分,其余大部分不能流通,从而不能在流通中进行重组,这就大大限制了证券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5.一、二级市场风险收益失衡。由于进行一级市场新股申购,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且风险较小,致使大量资金聚集一级市场。虽然有关部门采取了提高发行价、压缩新股获利空间等措施,但收效甚微。[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