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海域KMPRO

外贸行业研究报告--非国有外贸企业

2017-04-14 16:29

外贸行业研究报告--非国有外贸企业



(一)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

1998年10月1日,外经贸部发布了《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这是外经贸部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对外贸易领域首次制订的单项法规。1999年1月4日,外经贸部批准20家私营生产企业首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2月5日,第二批41家私营生产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到1999年5月底,共有94家私企获得自营进出口权。这标志着自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私营生产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恢复获得了合法直接从事对外贸易的权利。

中国自1956年至1979年期间,只允许极少数国有企业垄断经营。1979年改革开放后,起初是允许三资企业享有部分进出口权,继而赋予少数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外贸自营权。私营企业不仅在外贸上受歧视,而且在外汇、财政、政府采购、税收等一系列经济管理体制中受歧视。此次中国给予私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是向国际惯例进一步接轨的举措。尽管仍有较苛刻的审批条件,但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外贸经营许可实行登记制这一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二)非国有外贸企业市场占有率逐渐上升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国有外贸企业在外贸领域呈垄断态势。至90年代以前,中国对外贸易经营的主体仍是国有外贸企业,在1990年全部对外贸易额中,国有企业占有81.9%的份额,外商投资企业经营部分不到12%,自营生产企业占6%左右。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中国利用外资的步伐加快,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所占贸易份额也不断扩大。1995年,外资企业经营的进出口贸易占全部贸易的39.1%,国有企业比重下降了23.3%。1996年和1997年,外资企业贸易额已经上升到占全部贸易的47%以上,到1998年年底更是达到全国进出口额的48.7%。

在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国有生产企业方面,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它门在1996年出口额为95亿美元,占自营生产企业出口总额的81.2%,而且它在全部国有外贸企业出口总额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局面,1994年占5.2%,1995年占9.4%,1996年占11%。尽管私营企业因获得进出口权的时间短,其进出口量目前还不很大,但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将进一步壮大,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对国有外贸企业的冲击会越来越大,它们是未来国有外贸企业最不容忽视的竞争对手。

目前,非国有外贸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自营国有生产企业和私营企业)所持有的外贸业务量达到50%�60%,而国有外贸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

(三)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外国直接投资(FDI)的高速流入对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张,贸易结构的优化起着关键的作用。FDI流入中国将增加中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影响生产资源的配置,外资企业的进出口将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FDI从1980年-1997年的逐年大规模增长,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出口额占全国的进口、出口总额分别由1980年的0.17%、0.05%增长到1997年的54.59%、41.00%。其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89年的12.28%上升到1997年的46.95%。可见,在华FDI的贸易市场扩张效应是十分明显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包括出口贸易结构和进口贸易结构都随着开放政策的实行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特别是FDI的大量流入,发生了巨大变化。

FDI促进中国贸易深化的内在因素分析如下:

第一,FDI带动产业在发达国家和中国间的梯次转移,刺激了发达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深化发展。以前中国向发达国家进口制成品、出口初级产品的分工格局被改变成制造业的内部资源密集程度不同的产品的分工,国际分工的深化无疑是国际贸易发展和深化的重要前提,产业内贸易由此得到发展。

第二,中国的FDI项目,其中加工制造业占了很大比重,FDI带动了技术,管理经验和销售网络及技巧向国内转移,技术转移及其溢出效应提高了国内技术水平,提升了贸易的商品结构,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第三,FDI的进入加速了中国某些进口产业向出口产业过渡,从而扩大我国总体出口规模。

此外,经由FDI,国内企业成为外商的供应商,可成为间接出口者;且外资企业在国内经营必然在营销技术和生产技术方面发生外溢,对于提高国内企业出口竞争力十分重要。再有FDI还可以产生所谓市场进入外溢,国内企业分享外国贸易自由化成果,减少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