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海域KMPRO

医药行业发展概况

2017-05-18 11:34

医药行业发展概况

 

(一) 现行管理体制与医疗保险体制改革

现行管理体制

按照2000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经国务院批转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中国医药行业将以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来改革原有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主要实行省以下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垂直管理,以此来加大药品管理的力度。同时逐步形成和建立依法监管、统一执法、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以促进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经过2000年一年的改革,中国在药品生产、流通、药品监督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管理体系。目前涉及医药行业的主要国家级管理机构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其中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是中国医药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

涉及医药管理的政府部委与有关司局(处)一览表

 

部委

简要职责

相关司局(处)

医药局

行业行政主管

药品注册司

医疗器械司

安全监管司

市场监督司

办公室政策法规处

国家经贸委

医药工业规划

医药司

国家计委

药价管理

价格司和价格监督

卫生部

医疗卫生的规划、监督与管理

规划财务司

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

医政司

疾病控制司

劳动与社保部

 

医疗保险司

科技部

 

农村与社会发展司生物技术与医药处

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行业行政主管

医政司、科技教育司、国际合作司等

农业部

 

畜牧兽医局

财政部

 

社会保障司

 

医疗体制改革对医药行业的影响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中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自1999年起在中国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与此同时,中国沿习了40多年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将逐步予以取消。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将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医药行业公司的运营。

医疗保险受益人群较以往扩大

保证了医疗总需求的持续发展;也保证了医药行业制药企业的总体需求量的平稳。

医疗用药结构有所改变

实行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后,中国将对可报销的基本医疗用药有了进一步调整。从《国家基本药物》和《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看,基本医疗用药的遴选主要依据疗效确切、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等原则,因此一批以普药为主要产品的制药厂家将得以受益,如同仁堂制药集团,该公司几项拳头产品均列入基本医疗用药名单。但是对以保健品为主打产品的中药企业来讲,保健产品不再列入可报销药物范围之列的情况下,如何加强销售,弥补失去的市场份额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00年2月,中国国务院体改办、经贸委、卫生部等八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此次指导意见对医药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和流通两个环节上。从生产环节看,一是严格管理,进一步推进GMP认证工作;据国家有关医药管理部门介绍,中国为了尽量避免加入WTO给予中国医药行业的冲击,有意将原定于2005年完成全部中国医药行业生产企业GMP认证工作可能提前至2004年7月1日,但是正式的文件还没有颁布。二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科技进步对医药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流通环节看,将突破目前零售业竞争无序的局面,一批知名度高的老字号医药流通企业将充分发挥其批零一体化、信誉好的优势,开展连锁经营,有望成为新竞争格局中的龙头。比如海王生物与广东一家超市进行的连锁经营即是一条创新之路。从价格机制上看,规范药品价格将有助于拓宽药品销量,而因厂家虚报成本及中间环节过多而导致药价过高使得居民负担过重,高价药的局面难以走入寻常人家。在此次意见中指出要重新核实药品合理定价,印制建议零售价等举措进一步提高药品价格透明度,使药品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3)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

将药品划分为处方药(RX)和非处方药(OTC),实行分类管理,是国际上对药品管理采取的常用惯例,亦成为中国药品管理发展的大势所趋。1999年,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颁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并于1999年10月18日部署了试点工作。从规定可以看出,由于处方药在宣传、购买、经销等环节上所受限制远较非处方药严格,因此其购买人群较改革以前将有所限制,其市场份额将有很大一块割让给非处方药。而且,从中国国情来看,中国是农业大国,在近13亿消费人口中,农民占72%,农村在城乡消费总量中已达53%,这部分庞大的消费群体均没有公费医疗保障,换句话说,即自己买药吃。出于经济、便利的角度考虑,购买非处方药成为他们的首选。因此,广阔的市场、众多的消费人群,使得中国的非处方药市场蕴藏巨大的潜力。

(二) 企业、经济结构、经济指标和进出口概况

1、企业与职工

在中国,对医药行业有两种分类口径。一个是国家统计局的分类口径。其将整个医药行业划分为医药制造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两大类。其中医药制造业又分为化学原药、化学制剂、中药材及中成药、动物药品和生物药品等几大分类。医疗器械制造业则包含手术器械、医疗仪器设备、诊断用品、医用材料及医疗用品和假肢矫形器等分类。另外一个分类口径则是国家经贸委,它将整个医药行业划分为化学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中成药、中药饮片、医用包装和其他等大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医药制造企业不论是在所有制结构方面还是在规模方面均呈现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格局。截止到2000年年底,按照国家经贸委的统计口径,中国共有3,886家医药制造企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分别占到31.96%和16.6%。而股份制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占到29.23%和17.55%,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医药行业原有以国有和集体企业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形势已经向以国有和集体企业占多数,股份制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迅速增长的方向发展。从企业规模上看,中国医药企业近70%的企业仍然属于小规模企业;大型和中型企业合计也只能占到全部医药制造企业总数不到1/3。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医药企业多、规模小的特点。

在医药销售企业方面,截止到2000年年底,中国共有医药批发和零售企业25,555家。其中批发企业5,861个;零售企业19,694个。

随着中国医药企业数量的增加,中国医药从业人数也相应地略有小幅增加。截止到2000年年底,中国医药行业共有114.3万人,比1999年的111万增加了3万多人。从经济类型来看,国有和股份制企业集中了近70%的从业人员,两者分别占到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37.95%和36.77%。而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企业用工相对较少,只占到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12.1%和10.94%。从企业规模上看,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用工人数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占到44.21%和31.72%。而中型企业相对较小,只占到24.06%。

截止到2000年年底,在医药流通企业就业的人员总共有54,6531人。其中在批发企业的人员为360,411人,占全部流通企业从业人员的65.95%;零售企业从业人员为186,120人,占全部流通企业从业人员的34.05%。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国医药行业制造企业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截止到2000年年底总共有64家医药行业企业的股票在中国深沪两市股票交易场所上市,4家企业在海外上市,总共募集资金约为313亿元人民币。同时,国家通过实行“债转股”、企业兼并破产、核销呆坏帐、对企业技术改造贴息等多种措施为医药行业企业进行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医药行业国有企业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已由1996年的17.3亿元人民币下降到2000年的9.8亿元人民币。而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从1996年的14.3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0年的19.1亿元人民币。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近几年的自身努力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措施的扶植摆脱了前几年的经营困境,走上了良性的发展道路。

在今年,中国医药行业经济效益在2000年增长的基础上,又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制药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62亿元人民币,比2000年同期增长1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78.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9.5%;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75.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1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35.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4.8%,集体企业增长6.5%。

从企业的情况看,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前60名企业合计为336.5亿元人民币,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35%,其中排序前10名的企业是: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医药集团公司、石家庄制药集团、山东新华制药集团公司、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公司、天津中新药业集团、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东北制药集团公司和无锡三禾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今年上半年利润总额排序前60名的企业合计为39亿元人民币,增长30.6%,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51.5%,其中排序前10名的企业分别是: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哈尔滨医药集团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公司、华北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制药集团、吉林修正药业集团、深圳太太药业有限公司、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万基药业有限公司和南京医药产业集团。

2、医药经济结构

中国医药行业的多数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和扩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医药企业规模过小、布局过度分散的局面,提高了生产集中度。目前,医药行业已有25家企业进入国家520家大型企业的行列。一批优势名牌企业例如三九集团、华北制药和哈药集团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发展壮大。青霉素、维生素C、合成维生素E、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大吨位产品的生产企业数量已大幅度减少。片剂、粉针剂、水针剂、输液、胶囊5大类制剂前50家的生产集中度分别达到44.3%、97.6%、66.5%、58.9%和56.2%。

在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方面,近期中国加快了在此方面的改革步伐。医药销售打破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格局,产权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组建了一批较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经营方式开始转变,总代理、总经销、集中配货、连锁经营等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涌现,尤其是连锁经营在近一段时间有较大的发展,同时一批企业正在积极进行医药电子商务的探索与试点。

3、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0年中国医药行业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其生产和销售均有所提高。2000年医药行业总产值完成1,781.37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长9.25%。产品销售收入1,627.48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长8.48%。

在行业大型企业集团中,销售收入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有407家,占医药行业企业总数的10.47%。实现产值1,167.07万元人民币,占整个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71.71%。名列全国医药企业前三名的是广东三九企业集团(深圳南方制药厂)(销售收入44.29亿元人民币,占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2.72%)、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收入36.38亿元人民币) 和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收入34.61亿元人民币);另外销售收入在5千万元人民币以上、1亿元以下的333家;销售收入3千万元人民币以上、5千万元人民币以下的378家。

2000年中国医药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43.03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在亿元以上的有51家,比1999年增加了27家。其实现利润总额为65.12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医药行业利润总额的45.53%。以实现利润总额排名的医药企业前三名的是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利润总额4.36亿元人民币)、广东三九企业集团(深圳南方制药厂)(利润总额4.12亿元人民币)和江苏扬子江制药厂(利润总额3.77亿元人民币)。另外,其中利润总额在5千万元人民币以上、1亿元人民币以下的企业有66家;3千万元人民币以上、5千万元人民币以下的有88家。

4、进出口贸易

2000年,中国医药行业进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中国医药及医疗器械类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62.8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15.01%,其中出口36.8亿美元,进口26亿美元,出口额居于前列的是化学原料药(占总额的54.41%)、医疗器械(占18%)和农药(占11.87%);进口额居于前列的是医疗器械(占43.20)、西成药(占25.88%)和西药原料药(占20.09%)。

2001年医药行业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了一定的增长,但是出口增幅趋缓。今年上半年医药商品进出口额增幅稳定,进出口总额36.8亿美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21%,其中,出口总额20.8亿美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14.7%;进口总额16亿美元,比2000年同期增长31.3%。从分类情况分析,进口额增幅最大的是医疗器械,其增幅为38.1%,主要是从美国、日本和德国进口的X射线断层诊断仪、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等大型设备;化学原料药的增幅为31%;西药制剂的增幅为27.6%;进口成药和药材的增幅分别为23.4%和7.7%。出口额除中药材下降5.8%外,其他各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医药器械增幅为30.4%;西药制剂增幅为24.7%;中成药增幅为15.9%;化学原料药增幅为13.8%。

(三) 中国医药业存在的问题

1、医药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而乱等问题突出,全国范围内缺乏大型龙头企业。

按照国家经贸委的统计,中国医药制造行业共有企业3886家,其中大型企业474家,只占总数的12.2%。多数医药制造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2000年,中国医药行业销售额最大的6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是35.7%,而世界前20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全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60%左右。

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中国新药创新基础比较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国家、地方以及企业对于医药科技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市场上缺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同时也使得产品更新速度较慢;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导致重复生产现象严重。

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

新的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仍然没有形成。使得中国医药流通市场经常出现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并且屡禁不止。在医药分销领域,大集团发展在市场上遇到障碍,批发网络和零售连锁的建立受到地方保护的困扰,以大集团名义和品牌在地方注册仍很困难,使企业规模难以以较低成本扩张,医药行业长期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深。一些医药管理部门、医疗卫生部门或医疗机构办药品经营公司或开办药厂,政企不分,行政干予市场,造成了不平等竞争的局面。某些地方政府或部门的怂容,药品集贸市场屡禁不止,违法乱纪,偷漏税款, 冲击正常交易秩序,挤占或掠夺商业利润。

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性能较差。

中国自己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数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而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需进口。常规医疗器械产品的更新换代慢、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医疗卫生高质量的要求,产品返修率与停机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产品的可靠性不稳定。

制剂品种与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

中国已是国际上原料药生产大国,但对药物制剂技术开发研究不够,制剂水平低,大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中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剂;制剂技术落后,制剂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

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中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出口附加值较低、污染较重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手术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而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及大型、高档医疗设备的进出口模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同时,中国企业开发国际市场的力度不够,信息渠道不畅,对国际市场信息反应迟缓。特别是缺乏联合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与机制。

(四) 中医药、医疗器械发展概况

1、中医药发展概况

目前,中国中医药行业经过“九五”期间对产品结构进行的调整,使得中药行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方面,截止到2000年底中国医药生产企业有3,886家,其中中药工业企业1,174家,占30.21%。据CIEC分析,中国医药行业按利润总额排名的前30家企业中,以中药产业为支柱的企业约占一半。其中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成都地奥集团、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太极集团、三九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排名均较靠前,由此可见中国的中药企业已具备相当的竞争实力。

另一方面,中国中药资源已经达到12,807种,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同时,中国已在全国设立了10个植物园和药用植物园种植达3500种以上的中草药。当前主要领先栽培的中药材在200种以上,栽培面积已达500-600万亩,年产量大约在2.5万公斤,占药材收购量的30%。同时,对于中药的开发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今已有1141种重要新药通过了中国药监局的注册。再有中成药的出口已初步打开了局面,除了传统的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望的如安宫牛黄丸、国公酒、牛黄清必丸、六神丸和云南白药等以外还研制成功并成功开发了国际市场的产品,如丹参滴丸、参芍片、中科灵芝等。

虽然中药的原料、成品的生产和出口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出口结构仍以初级产品为主,高附加值产品很少。中国的中药出口长期是以原料和加工初级产品为主,占中药类出口总额的60%以上,高附加值的产品和中成药所占比重不到40%。同时,中国每年中成药的出口额仍然在2亿美元左右;而且年出口额超过10万美元中成药品种只有40个左右,年出口额超过100万美元以上的品种不到10个。

出口中药难以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欧洲和北美地区是国际天然药物需求最大的区域。但是,中国外销的中药制品很难打入这个主流市场。当前,中国中药外销地域分布为亚洲占55%、欧洲占25%、北美占7.9%、南美占2.6%、非洲占0.6%、大洋州占0.56%、其他地区占7.58%。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凭借科技和资金优势积极开发中药产品,强占国际市场,给予中国中药出口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医疗器械发展概况

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迅速,目前中国医疗器械产品已达47大类、3,000多个品种、11,000多个规格。

但是,中国自行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仍然大多数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设备、手术器械等中低档产品,现在出口的也主要是这些产品;而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如彩色B超、CT、核磁共振仪器等多数需要进口,有些中国能够生产,但是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等与国外先进水平有相当的差距。

2000年中国医疗器械出口额为6.63亿美元,占全部医药类产品出口额的18%。出口的主要产品包括按摩器具、血压测量仪器、X射线断层检查仪等常规设备以及刀、剪、钳、镊等手术器械。进口额为11.23亿美元,占总额的43.2%。进口的主要产品包括X射线应用设备、核磁共振成像装置、X光发生器等。从近年的医疗器械进出口情况看,一直保持增长趋势,特别是出口,增长幅度更大些,已经在逐渐接近进口的水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