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海域KMPRO

企业知识资产的分类

2016-11-02 10:25

     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j.k.galbrainth,1969)第一个提出了知识资本的概念,他提出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的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资本而不是静态的资本。美国《财富》杂志的编辑,托马斯·斯特瓦特致力于推动知识资本理论研究思潮。他于1991年发表的《知识资本:如何成为美国最有价值的资产》也提出了知识资本的概念,并指出知识资本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资产。他在其后发表的专著《知识资本:组织的新财富》成为第一本讨论如何将组织中的未成型的、未编码的知识转化为企业最强大的竞争武器的专著。

    他认为知识资本是无法触摸的,但却是能使人富有的东西,指出员工的技能和知识、顾客的忠诚以及公司的组织文化、制度和运作中所包含的集体知识,都体现着知识资本(斯图尔特,1997),即著名的“h-s-c”结构。1996年,列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和帕特里克·沙里文(patricksullivan)指出,知识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距。

    他们通过对八个热衷于知识管理的跨国公司的调查研究后认为,企业的知识资本包括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和结构性资本(structuralcapital),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所有新老雇员、合伙人、供应商以及所有将个人的能力、决窍和技能转让给企业的人,其代表了企业解决问题的个人能力,因为这种能力是依附于个人的,当个人将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转化为编码后的企业知识,即失去了所有权。

    相应地,结构性资本即代表着企业解决问题的组织能力,其中无形部分可包括企业的信息技术、用户数据库、经营流程、战略计划、企业文化、企业的历史和企业的远景、企业目标和价值观等。而有形部分则包括财务资产、设施和企业资产表中有价值的所有项目。他们得出“知识资本=人力资源(未编码知识)+结构性资本[包括编码知识(即知识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包括顾客资本)等]”的表达式。

    瑞典经济学家斯维比(karl.eric.sveiby,1996)指出知识资本是企业一种以相对无限的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他将知识资本定义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不包括有形资产部分。 除了知识资本的概念和构成外,西方经济学家还开展了知识资本计量的研究。斯维比教授在知识资本计量方面推出了“无形资产监测器”(intangibleassetsmonitor)理论,以“增长和创新”、“效率”、“稳定性”等动态的指标来反映企业的外部结构、内部结构、雇员能力等内容。卡普兰(kaplan)和诺顿norton创建的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s)1996年被用来计量知识资本,其中,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学习及创新构成了企业的知识资本,并与企业的财务资本一起,共同创造企业的价值。

    列夫·埃德文森总结前人研究,创建了“斯堪迪亚导航仪”理论,希望该模型可以像航行时的导航仪一样帮助航行者(企业)随时掌握目前所处的位置(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并确定未来航行的方向(企业的发展方向)。该模型包括5个要素:财务、客户、过程、更新与发展和人力资本,它们分别代表了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中企业的财务资本反映了企业过去经营的情况;人力资本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其他四方面的目标都要通过人力资本得以实现;企业的过程和顾客体现了企业现在的能力;企业更新和发展资本则预示着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纽约大学stem管理学院列夫教授(baruchlev)提出了“价值链计分卡”(thevaluechainscore-board)理论,“价值链计分卡”是一个约由30个指标构成的非财务指标的矩阵,该指标体系被分为:发明/学习(内部创新、获得能力、网络联盟)、工具(知识产权、技术可能性、英特网)、商业化(消费者、绩效、增值前景)三大类,用于评价和报告企业的创新过程。 从知识资本计量的模式来看,有是否按货币计量和是否识别要素两个维度。直接知识资本计量模型需要识别企业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并分别对各要素进行货币价值计量,当企业知识资本要素的价值量分别被准确计量时,即可获得企业知识资本总量。市值模型将企业的市场价值和账面净资产的差额作为知识资本价值,其不分辨知识资本的单个要素。资产收益模型将roa(平均税前盈余/平均有形资产)与行业平均值比较的差异乘以企业平均有形资产,得到无形资产年平均收益;再将该收益除以企业平均资产成本或利率,计算得到企业知识资本的价值。计分卡模型主要依据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设计一系列指标,制作相应的计分卡和图表,以此评估企业的知识资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