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海域KMPRO

创客是知识资源的载体

2017-03-29 15:01

       资源,是通过劳动可以创造财富造福人类的一切事物。既有自然资源,也有物质资源;既有人力资源,也有知识资源。这些事物,经过开发,可以做到源源不断像泉水一样涌出,所以叫做资源。发展经济不占有足够的资源不行,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发展经济没有知识资源必定举步维艰的铁律却不是人人都能彻悟的。
 自然资源的用处尽人皆知,于是人们疯狂地掠到自然资源,两次世界大战就是掠夺自然资源的战争。知识资源的作用由于其隐蔽性不可知性而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知识经济先知先觉的国家和企业,都在拼命占有大肆掠夺知识资源。
 任何资源都存在着“认知、发现、开发、利用”的问题。
       石油是人皆尽知的宝贵自然资源。最早,人们并不认为这黑色的液体有多么为贵。随着认识的深入,特别是进入工业经济时代,人们才越来越认识石油是宝贝,并为掠夺石油而大打出手,不惜发动战争。石油、煤炭等都深埋地下,不经科学的勘探是难以发现的。勘探之后便是艰难的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开采开发,然后还要加工提炼,这些资源才能创造财富,推动经济发展。
        对于知识资源同样存在一个认识认知过程。什么是知识资源?知识资源深藏在哪里?知识资源如何开采开发?知识资源如何利用?这些问题很少有人探讨,也尚未进行深入研究。离开了对知识资源的认知,就谈不上知识经济,更无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知识资源是指能够创造财富造福人类的知识。知识资源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通过劳动可以反复利用,可以带来财富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资源总称。
 知识是一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却至今没有权威定义的词汇。人们试图从各个方面来诠释知识,然而始终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同。我们认为,知识是人类对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主观认识和经验的集合。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成为知识资源,有的知识并不能创造财富,这样的知识就不是知识资源。
       隐性知识是存贮在人脑中的知识。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生命对于外部世界的感受感知和感悟,来源于对事物的各种纷繁复杂现象的认知,对事物特征和变化的认知,以及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自我判断和积累。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每个人的头脑就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仓库”。显性知识,又称编码知识,是前人对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图纸、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图纸、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显性知识。
       研究发现,显性知识是“凝固”的知识,是基本不会改变的知识,具有相对性和稳定性的知识。隐性知识则是“活动”的知识,是会经常发生改变的知识,是可以“加工”的知识,是可以实现“知识裂变”和“知识聚合”的知识,是随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感知和感悟而不断变化的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自我判断。
       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存在着“重显性知识,轻隐性知识”的倾向,认为只有书本上的知识才是知识,以至于忽略隐性知识,轻视隐性知识。实践证明,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真正能够创造财富的知识是隐性知识,而不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人类的智慧源泉。“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皱眉头是隐性知识在进行加工的过程,结果是生出来新的计谋,这才是有用的东西。从创新的角度说,依靠隐性知识的积累,经过隐性知识的加工,对事物本质和规律获得了新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改进改善改造,才能创造出具有财富意义的新的价值。
       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知识仓库”,里面存放着或多或少的隐性知识,用以适应从事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需要,用以适应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用以提供进行创新所需要的多种知识的积累,成为个体生命进行智力劳动的力量源泉,成为人们进行创新的重要基础,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知识资源。
 知识资源是指全体成员头脑里“知识仓库”所有可用进行加工、进行创新的隐性知识集合。企业的知识资源是企业全体员工“知识仓库”隐性知识的集合。国家的知识资源是全体公民“知识仓库”隐性知识的集合,包括全体工人、农民、科学家、学生和从事各种职业及无职业的人群。这就是说,每个人头脑里的“知识仓库”都是知识资源的载体。
        知识资源哪里找?就在人的头脑里,在人的“知识仓库”里。
       人也像矿藏分为“富矿”和“贫矿”一样,作为知识资源的载体,有的人是“优质”的知识资源载体,极具开采价值;有的人是“贫瘠”的知识资源载体,不具有开采价值,因此也存在“选矿”的问题。创客是一群从事创新活动,在“知识仓库”里存储较多可用于进行加工、进行创新的隐性知识的人,因此,创客是优质的知识资源载体。千千万万的创客正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而涌现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理论基础。
       对于物质的矿藏尚且存在勘探选矿、开采开发、提炼加工等复杂工序,作为知识资源的人也会同样存在更复杂的“选矿”、“开采”和“提炼 ”的过程。人是世间最难摆弄的精灵,因此这些过程将更难进行。知识资源的开采是比开采石油,挖掘煤炭更艰难百倍的事情。

       一、知识资源的“选矿”
       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知识和知识人才了。许多企业招聘时十分强调应聘者的学历和学位。有大本学历的,绝不要大专;有博士学位的,绝不要硕士或学士。这样做的结果,企业的整体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企业的知识人才相对增多了。但是,由于这些企业对知识资源的实质存在着误读,片面强调高学历和高学位的结果,仅仅是说起来好听,对企业的创新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并无大益。“唯学历”和“唯学位”的做法有很多弊端。这种把学历和学位等同于知识资源的错误,究其根源,还在于没有厘清知识资源的实质,错误地把把显性知识作为知识资源的重要构成。一般来说,学历越高,学位越高,其获得显性知识的机会越多,由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可能性越高。但是,显性知识能否有效转化为隐性知识,能否成为“知识仓库”的有效库存,这里面存在着太多的偶然因素。同一个大学,同一个教授,教出来的学生差异很大,就是这个原因。另一方面,隐性知识的获得是多渠道的,不是“华山一条路”。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生命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自我判断和积累,世界上许多创新名人,都是通过自学和实践,他们由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效率非常高。隐性知识是“活”的知识,是可以加工的知识,是可以进行“知识裂变”和“知识聚合”的知识,是可以进行创新的知识。世界顶级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都有严格的近乎苛刻的面试。他们为什么不仅看文凭,因为那是“凝固”的知识,他们更看重“应变能力”,要考核的是应试者的“知识裂变”和“知识聚合”能力,考核“知识仓库”里的隐性知识,即真正的知识资源。他们是在“选矿”,而不是在选文凭。

       二、知识资源的“开采”
       美国是知识经济先知先觉的国家,他们许多企业已经在成功地进行知识资源的开采开发,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经验。美国哈佛大学杰·福瑞斯特教授首先提出了关于“学习型企业”的最初构想。学习,从哲学意义上讲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无论一个人、一个企业,还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知,增长才干,开发知识资源,跟上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倡导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企业界出现了研究和推广学习型组织的热潮。杜邦公司、GE公司、英特尔公司和联邦快递公司等世界一流企业,开始尝试建立学习型组织。初步统计,美国排名前25名的企业,已有20家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模式在逐步改造自己。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经典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面世,首次对学习型组织理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并通过对4000多家企业的调研而创立的一种具有巨大创新意义的理论,提供了一套使传统企业转变成学习型企业的方法,使企业通过学习开发知识资源,提升整体运作“群体智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成为不断创造未来的组织,从而避免了企业“夭折”和“短寿”。由于其创新价值,并由于其已在无数美国企业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如今愈来愈引起理论界及企业的浓厚兴趣,并被喻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简称GE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多元化经营跨国集团,是世界级的巨型企业。进入20世纪80年代,GE公司盛极而衰。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出任GE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从建设企业文化入手,强化员工培训,大力开发企业的知识资源,不断提升企业的知识资本,实施多元化经营、全球化战略,使企业由衰转盛,蓬勃发展,创造了神话般的经营奇迹。GE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大力培训人才,被业界誉为“美国企业界的哈佛”、“企业家的摇篮”。GE公司的主要经验是:确立“领导者是公司最重要产品”的理念;给培训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每年投入的培训教育费用高达10亿美元;高层领导者身先士卒抓培训;翟勇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开发企业的知识资源。

        三、知识资源的“提炼”
       经过开采的知识资源属于原始产品,还不能达到推动经济发展和创造财富的要求。就像石油必须经过提炼才能生产出航空汽油、车用汽油、柴油等终极产品。知识资源也需要进行加工提炼,才能生产出创新产品。知识资源的提炼方法就是“研究与开发”,缩写为“R&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研究与开发”下的定义是,“指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创造活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是在一个系统的基础上的创造性工作, 其目的在于丰富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库, 并利用这一知识进行新的发明。”美国科学基金会的定义是,“指企业、政府以及非盈利组织所进行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和工程、样机与工序的设计和发展”。研究与开发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将“研究与开发”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来使用,并作为创新核心的专用术语。研究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是互为因果的。没有研究的开发,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开发的研究,是劳而无功,是不结果的树。
        研究与开发(R&D)活动是创新的源泉,是知识资源的终极用途,是知识资本增量的原动力,对国家产业与企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自主性创新只能起源于国家的研究与开发(R&D)活动,没有足够的自主性创新,国家经济就不能持续高速的发展。面对21世纪日趋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和日益迅速的科学技术发展,企业只有紧紧把握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大力开展研究与开发(R&D)活动,持续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新方法,在产品品种、性能及生产技术上不断追求创新,才能使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R&D投入对提升企业的知识资本存量,提升企业竞争力起着关键性作用,研究与开发(R&D)活动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命线。世界500强企业用于R&D的费用占全球R&D费用的65%以上,平均每个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占其销售额的10%~20%。这充分说明积极的R&D活动对保持企业的优势地位有重大意义。

相关推荐